「俞军产品方法论」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2020-09-01

cover

任何业务或流程的设计本质上都是一种产品设计,俞军这本产品方法论虽然很多感觉内容纷乱,但我却感觉读起来非常适宜,可能并不是抱着优秀产品经理速成的心态去读的原因吧。本书的干货较多,只是摘录部分认为对自己比较有用的内容。

本书总阅读时间:7 小时 56 分

本书一共分为五章,分别介绍了作者对产品经理的理解,对企业、用户、产品的理解,对交易理解,对决策的理解和对产品经理的选拔与成长的理解,书名虽为方法论,但如果是抱着产品经理速成的心态来读,怕是读完也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产品经理

历史上的产品经理

在消费品时代,产品设计生产后直接上市,此时所谓的产品经理就是团队负责管理和销售的人员,因为生产工艺上的同质,使得产品的销售成为了市场份额最重要的因素。而最早的产品经理出现在宝洁,这个称谓的含义为这个人需要对某一个具体的产品品牌负责。

在软件时代,产品经理被进行了细分,因为产品可以快速交付和迭代,市场销售将不再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产品经理被细分为了产品市场经理、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市场经理负责市场的调研与需求研究,产品经理负责解决方案的设计,而项目经理则负责团队管理以保证项目交付。

互联网产品经理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产品经理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销售与项目管理为中心的职能,转向了 2C 产品的设计迭代职能。在 2012 年前后,移动互联网爆发之时,产品经理岗位空缺巨大,导致该职位门槛较低,大量人员涌入。而 2018 年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期之后,新产品数量大幅减少,产品经理的门槛与要求提升。

互联网产品的特征需要其产品经理掌握一些特定的技巧与思维模式,这些特征例如信息复制分发的低边际成本、大用户量、产品快速迭代、可利用大数据与 AB 测试、体验设计的价值较大等。

产品经理职能

产品经理有四大职能:需求、生产、销售、协调。而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使其更倾向于社会科学领域,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

从产品经理学习角度出发,最应该学习的是经济学和心理学,其中经济学只需要深入了解效用、成本、边际和供需定理即可。

产品经理需要理解用户模型,即用户行为背后的原理,可以从异质性、情境性、可塑性、自利性、有限理性为基本单位来研究用户模型。

产品经理需要理解交易模型,即产品如何通过提供可持续交易来为用户提供效用组合,需要从交易费用角度出发,深入理解每个交易行为发生的成本与效用的关系。

企业、用户、产品

理解用户

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集合,故一个自然人可以被分为成百上千个用户,因为其在不同需求下,即为不同的用户。

用户有异质性、情境性、可塑性、自利性、有限理性五个特征。

理解用户行为:从认知、偏好、情景、效用来理解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决策。

理解用户价值:用户价值即效用,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具备认知依存、情景依存和经验反馈演化三个特性。

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故用户价值最大化的途径为新体验最大化,旧体验最小化,替换成本最小化。

理解产品

产品是一种企业与用户的价值交换媒介,企业通过产品和用户交换价值而达到共赢。

所谓产品销售,事实上是一种约束条件下的效用组合销售,应该具备三个性质,即有效用、有利润、可持续。

理解企业

企业持续盈利的前提是其生产效率高于市场效率,而企业是通过权威来提升其生产效率的。通过建立科层制和权威的生产资料分配方式,使企业效率高于市场效率,而这背后的专业知识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含了员工对产品、市场、用户、行业、政策的认知,也包含了企业的运行机制、文化价值观等。一般而言,企业积累的共同知识越多,则企业内组织效率就越高,即共同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源。然而个体的不可替代性则主要体现在其专有的默会知识上,默会知识越强,则可替代性越弱。

企业是一种以盈利为共同目标的最常见的组织形式。而影响组织效率的因素包含了共同目标、共同理念、共同知识与运行机制,四者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组织的运行效率。其中共同目标与理念是由创始人决定,并且后续员工是通过筛选方式获得的,很难改变。共同知识是一个积累过程。而运行机制是一个制度设计问题,首选好的激励机制,其次是约束或惩罚机制。

生存与发展是企业的两条腿,但生存是第一要务。

詹森生产函数:Q = Fr(L, K, M, C: T),即产量 Q 为外部规则 r 的函数,在外部环境如政治、法律、地理等因素确定的情况下,产量 Q(Quantity) 取决于 L(Labor,劳动力)、K(Capital,资金)、M(material,原材料)和 T(Technology,技术),而 C 是企业内部机制,例如产权、组织形式、利润分配、激励机制、文化价值等。

创造价值的根本因素:劳动、分工、技术、制度。

交易

交易与交易模型

交易是一种价值交换,世界上不存在等价交易,任何交易在产生的瞬间,交易各方一定都是收益的,否则交易不会发生。这里的收益分析不仅包含经济收益。

如何理解和分析交易即为交易模型的建立,交易模型包含诸多切入点,例如损失厌恶(面对相等的损失和收益时,损失更加难以接受)、选择增加福利(通过设计,在结果相同的情况下,福利增加)、激励相容(通过制度安排,在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正好满足整体利益最大化,则这一制度安排是激励相容的)等。

产品经理需要深入理解交易模型,才能持续从交易流程中挖掘用户价值。

效用

效用即欲望的满足程度,其包含两条基本的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欲望在被满足的情况下,同等收益的效益是递减的,即效用函数的二阶导数小于零)和最大效用原理(个人决策行为是为了获得最大期望效用,而非最大期望金额值)。

效用是极其多样的,包括但不限于货币、时间、身体需求、心理需求、信念、情绪、认知等。其中时间是最稀缺、最公平但却是相对的一项效用成本。如何理解各种非货币效用是产品设计的关键所在。

产品是一组约束条件下的效用组合。

边际

理解边际效用、边际成本与边际利润。

例如互联网软件的生产边际成本是越来越低的,但获客边际成本则越来越高。通常线下业务的边际收益是需要仔细分析的,因为要考虑固定成本和净利润的计算。

成本

理解机会成本与交易成本。

机会成本即完成本次交易所需的成本在用于其他交易时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的是以交易方当时付出成本的可能最大收益来衡量的,而不是去衡量成本本身。

交易成本涉及新制度经济学,在本书中被泛化为交易完成过程中产生的与交易相关的成本。而有些泛化则认为交易成本即制度成本。总体而言,交易成本即细化分析一次交易中所出现的不易观察的隐形成本。产品经理只有从交易成本出发,细化分析每一个交易细节,方可设计出更好的交易制度,使得产品交易更易发生。

威廉姆森认为的交易成本的六大来源:有限理性、投机主义、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少数交易、信息不对称、氛围。

产品角度的交易成本来源:信息不对称、信息不确定、信息不完全、信息有成本。通过解决上述几个问题,可以大幅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交易达成。

供需定理

供需定理核心:其他条件不变,物品价格上升,则需求量减少;物品价格下降,则需求量上升。

相对价格

相对价格=(直接成本+交易成本)/效用组合,这个公式一方面引入了交易成本作为成本的一部分,一方面引入效用组合,使成本同样具有了主观性。

决策

理性决策

人类不存在完全理性的决策,因受到信息获取成本、信息处理成本、认知偏差影响、误导等,人类只能做出非理性决策。

理性决策包含三个要素:理性的信念(自我怀疑与反思)、理性的目标(效用最大化)、理性的行动(最优的解决方案)。

决策即选择,产品经理要深刻理解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选择动机,也要理解自己在产品设计时的选择动机,背后是对各种因素的权衡取舍。

常见决策方法与误区

数据决策:利用数据进行决策的过程,例如利用大数据的 AB 测试,这种决策是有效的,但有时不具备可操作性,同时缺乏对产品经理的逻辑能力考验。

逻辑决策:通过逻辑推理做出的决策,逻辑决策需要决策者具有相当的背景知识与逻辑推理能力,否则逻辑推出的决策将无法与预期相符。

主观判断决策:在没有数据支撑和逻辑支撑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模拟或假设来进行决策判断,这种判断需要有大量的练习和对社会运行机制的深刻理解。

常见误区:归因偏误、锚定效应、选择性注意、刻板印象、自我中心偏误、信念偏误等。

落地决策才有价值

不能落地的决策是无法被证实或证伪,也无法产生价值的。

推动决策落地的方法:合法性、理性说服、鼓舞式诉求、商议、交换、个人式诉求、逢迎、施压、联盟。

推动决策落地的技巧:议程设置。

权衡决策问题举例

本章通过快速动态调价与排队模式权衡、醉酒乘客打车问题、拼车价值分配问题、乘客物品遗失车内问题、乘客中途修改目的地问题、司乘纠纷判责问题等几个滴滴的实例来说明如何在现实问题中分析并达成决策,很有参考价值,但不在这里详述。

选拔与成长

由于本人并不定位为产品经理岗位,故略过本章内容。

读后感

由于在读这本书之前正在看「新制度经济学」,所以对本书其实有非常大的共鸣。「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就是交易成本,也是本书中非常核心的一个概念。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结合了经济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知识,使用系统和量化的思维来解决一个看起来不那么量化的问题,提供的是一种跨学科的思维范式。其中最重要的交易成本概念,其实不仅适用于产品设计,交易与交易成本两个概念具有相当强的可泛化性,可以泛化到各个领域,直至每个个体的具体决策中。本书主要是把交易成本理论和产品设计深度结合,把交易泛化成用户对产品的每一次使用或操作,这种泛化方式使交易成本理论在产品设计中具有了可操作性,而不仅仅是一种宏观指导思想。

对应到开源中,交易成本可以理解为开源生产中任意生产要素的流转成本,可以细化到每一个开发者在项目中的行为,如试用、使用、理解、开发、维护、交流、传播、运营等等。通过解构开源生产的各个环节,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开源项目机制流程的设计与技术工具的辅助在减少交易成本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而这种分析范式可以作为开源分析的一种分析视角,即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观察分析开源。这个会在之后的文章中展开详述,直觉上可以自成体系。